同时,李彦卿也给子弟军的最高决策者李存审和李存进写了信,当然,李继岌那里更是不能少!
说实话,李彦卿很紧张!
子弟军真正的缔造者,是李继岌和周光辅!
他李彦卿加入子弟军,已经是子弟军第一次扩军了!
子弟军第一次扩军,是以周光辅亲选的一千老兵开始,扩充为三万人的!
原先的那一千老兵,现在混得最差的,也都是营长了!
可见,周光辅在子弟军军中的地位!
当然,子弟军的第二次扩军,李彦卿的不少部下,也都升职了。
但是比起周光辅,还是差得很多。
作为子弟军的缔造者,周光辅没有实打实的军功,顶多就是918年的时候,子弟军第一次亮相,救回了他老爹周德威!
仅是一个‘子弟军缔造者’的光环,就让周光辅光芒万丈!
子弟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背后都是周光辅在操持。
总不能指望李继岌去专门管理子弟军!
眼下,李存审和李存进年事已高,子弟军的将来,一定是周光辅与李彦卿全权负责。
所以,李彦卿这次是横下心来,要打一次漂亮的歼灭战!
要让所有的子弟军将领都知道,只有他,才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天赋。
这种天赋,当然是遗传老爹李存审而来!
枪骑兵第五军大光显,经过激昂的誓师出征后,从鸭绿江北岸的白山出发,一路向西北行进!
大光显的祖宗是大作荣,是渤海国的创建者,第一代王。
是隋唐之际,东北中部松花江流域粟末靺鞨部首领乞乞仲象之子。
大作荣在幼年时,随父祖与粟末部大头领突地稽迁到辽西营州(今辽宁朝阳)生活。
就是大光显即将要支援的地方。
也就是说,营州是大光显的祖根之地。
这里地近中原,早已汉化一百多年。
他之所以姓\"大\",据考证有两种可能。
一是源于他的父辈在粟末靺鞨部或契丹王朝所任官职。
第二种可能是读过中国的古代史书,知道尧舜五帝有子孙被降居\"大荒\"-﹣东北地区,其中之一就名为大庭氏。
公元686年,粟末靺鞨人参加契丹人李尽忠反抗唐王朝的队伍。
女皇武则天为了分化反唐阵营,封靺鞨人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为震国公,并赦免他们的反叛之罪。
靺鞨人乘东北西部地区唐王朝势力削弱,老家松花江流域已成空虚之机,离开辽西东渡辽水(今辽河)以图发展。
武则天派李楷固率兵追击,乞四比羽被杀。
乞乞仲象去世,大祚荣继其父成为粟末靺鞨的大首领。
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
他团结靺鞨人和高句丽人,与唐朝军队在吉林中部的天门岭大战,唐军被打败,领兵的大将李楷固逃回辽西。
公元696年,北部突厥人入侵中原,辽西的契丹人依附突厥,切断了东北到中原的道路,唐王朝无法再派兵追赶靺鞨人。
大祚荣乘机率领部众东进,回到了今天的吉林延边地区奥娄河(即牡丹江)上游地区。
这一带是粟末靺鞨人的先世挹娄人故地,牡丹江两岸,张广才岭两麓,水草肥美,气候宜人,非常适合休养生息。
大祚荣带领大家在东弁山下筑城而居。
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震国,为震国王,国号靺鞨。以东弁山城为王都。
这个渤海国最初的都城,就是今天吉林省敦化市的敖东城。
后来的大武艺、大钦茂迁都东京、上京,把敖东城叫作旧国。
大祚荣把他建立的政权命名为\"震国\",显然是因为他的父亲乞乞仲象曾接受过武则天给予的封号\"震国公\"。
这充分表明他对中原唐王朝是很有感情的,是十分尊崇的。
果然,当唐高宗的儿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于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派侍御史张行发去震国抚慰。
大作荣非常高兴,隆重接待,派他的二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发入唐。
中宗皇帝对大祚荣的作法很满意,留大门艺在宫廷,任侍卫官。
不久,唐中宗下诏,在大祚荣领之地即牡丹江中游地区设立忽汗州,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但因契丹突厥连年侵犯,使节未成行。
唐玄宗即位后,派郎将崔忻慑鸿胪卿到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领地为忽汗州,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并封大祚荣长子大武艺为桂娄郡王。
大祚荣欣然受封,他的政权从此去掉靺鞨称号而称渤海国。
直到两百多年后,渤海国被契丹灭亡!
所以,大光显此刻的心情,非常亢奋。
能够一雪国耻,能够得报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