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的改革有利有弊,但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种肯定是利大于弊。
至少荀彧等人认为,这件事情对于大乾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而功勋...说实话,如果他们能够弄清楚董宁的良苦用心,他们也不会怪董宁。
董宁若是不想封赏他们,完全可以像刘邦一样大开杀戒,但他却选择用这种方式来督促功勋。
“臣认为,此事可行。”
“功勋享有优渥待遇的同时,也需要加以限制,若是人人都仗着先辈的功勋而只知享乐,我大乾又将如何昌盛千年万年?”
郭嘉躬身一礼,赞同道。
“郭大人言之有理,若是后人无才无德,还不如成为平民,也好安度余生。”
顾雍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爵位之事就这么定下了。”
董宁满意的微微颔首。
“陛下,您刚刚说两件事,不知另一件事是?”
荀攸拱了拱手,有些好奇地问道。
第一件事就这么刺激,后面的恐怕会更刺激吧?
“第二件事,朕决定成立国办学院,意在为国家培养人才。”
“当然,相应的,朕也会制定一套配合学院的考核制度,只有通过考核后,才可以毕业。”
“若想为官,还需要继续升学,并参与科举考试。”
董宁拿出自己所写的章程,交给了众人。
“学院...文学院、武学院、技术学院?”
“启蒙、中学、大学?”
“有点意思啊!”
“嘶,这东西若是能够搞出来,确实能够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同时就算学子学习不好,也可以上技术学院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
这帮子当世最顶尖的人才围在一起探讨着,顿时对董宁提出的学院升起了浓浓的兴趣。
汉末其实也有了一些书院,但却都是私人所立,同时招收的学子也是有限。
比如荆州刘表就曾建立类似书院一样的东西,为刘表拉拢了大量的文官。
“陛下,此制度臣觉得可行,不过还需要一些完善。”
荀彧神色振奋,面带着笑容道。
大乾的成立,就注定了会与旧制度相悖。
当初荀彧之所以和董宁闹别扭,就是因为制度的问题。
荀彧渴望的是旧制度的延续,而非新制度的诞生,属于一个守旧派。
因为守旧派更适合世家生存的理念,同时也最符合世家的利益。
但经过一番振聋发聩的言论后,荀彧已经重新振作了起来。
不争一世争万世,谁不想要千古留名?
“这件事就交给你们去办,另外,现有的官员制度有些陈旧,有诸多部门又职务重合之处,朕觉得颇为不妥,待得天下稳定后,朕决定改制。”
“这几天,朕会拟定一套制度,届时你们再去琢磨一下。”
董宁点了点头,抚着胡须说道。
三省六部这种庞大的制度不是董宁一个人凭借记忆就能够制定出来的。
他所能够提出的就是一个大框,至于里面的东西则需要荀彧等人补充。
就如同一栋房子一样,董宁只负责盖,至于装修...还是交给他们吧,毕竟若是事事亲力亲为,他这皇帝还做个屁。
“改制之事不无不可,但却兹事体大,现在还不宜声张,待得制度完善且天下稳定、民心归附,再开始推行也不迟。”
顾雍思忖了一番,随即神色严肃的说道。
“元叹之言,与朕不谋而合。”
“日后再议吧,朕正值壮年,可以等。”
董宁点了点头,很是认同顾雍的提议。
董宁需要在自己权势巅峰之时,尽可能地把大乾这个摊子稳定起来。
这样后世之君也能少走一些弯路。
为了配合学院制度,印刷、书籍也要大范围的推广开来。
这些事情之所以要等到现在才做,正是因为非统一之时阻力太大。
而统一之后的阻力就会小很多,谁敢反对就杀谁,反正一两个世家成不了事,就算有大量的世家敢造反,也难以阻挡大乾如今的兵锋。
在帝国机器的面前,个人力量会显得极其的渺小。
大乾乾坤一年·七月
开国功勋除徐荣、张辽等人尚还在外弟驻扎,其余皆返回雒阳。
最为让人期待的授勋大典在德阳殿外的广场之上举行。
“嘿嘿,你说我能封个啥官?”
典韦看了一眼身旁的许褚,笑问道。
“去你的。”
许褚没好气的别过头去。
典韦可是跟随董宁多年的护卫大将,劳苦功高,所获得的封赏势必不会轻了。
而他许褚跟随董宁太晚,怕是很难获得较大的封赏。
同为护卫,一时间许褚心中很不是滋味。
曹孟德误我,若非他,自己怕是也能和典韦一样吧。
“授勋大典,正式开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