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北伐军的东路军中,由赵云统帅着三万骑兵,担任着大军的先锋。
其中,除了赵云担任统帅外,其他将领还有田豫、高昂、彭乐三人,此外还有田畴担任着大军的向导。
在先锋军的后方,是由高欢亲自统帅的七万步兵,负责为大军运输粮草物资。
其中,除了高欢这名统帅外,其他将领还有娄昭、窦泰、刘贵、张琼、尧雄、尉景,此外还有薛孤延、基连猛两大猛将贴身保护高欢的安全。
此役,高欢意图荡平盘踞在塞北的乌桓,以此在与燕国的较量中扳回一城。
主要是因为在五年前,当时河北还处于袁绍时代,袁绍在彼时被燕国夺取了辽西走廊。
簇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燕国得之可以随时入侵幽州,齐国得之则是可攻可守。
可现在辽西毕竟在燕国手里,称霸燕赵之地的高欢自然不甘心处于战略被动,因此才要发兵塞北!
只要拿下塞北,消灭乌桓,那么高欢在战略态势上就能重新获得主动权。
毕竟从幽州到东北,实际上就有着两条道路,若是燕国和齐国各据一条道,则在战略上便能五五开。
反之,若是两条道都在燕国手里,那么齐国就早晚必定完蛋!
然而高欢只以为乌桓还是独立的势力,事实上他们早就依附于燕国,燕国以乌桓为西部屏障。
这一世的乌桓有人口六十余万,同样也是历史上的三倍,因此实力不容觑。
人口多了,对于游牧民族来,自然军事实力也强。
不过燕国也不傻,既然乌桓实力这么强,那他们自然不会什么措施也不采取。
自从三年前,乌桓依附燕国以后,彼时刚刚继位的慕容儁便下令迁移了大部分的乌桓人口。
这三年来,乌桓陆陆续续有近四十万人被迁移到了燕国腹地,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幼妇女。
一方面,这使得燕国再无后顾之忧,同时也让乌桓不敢再有反叛之心。
另一方面,这使得地处塞北中心的柳城几乎成为了一座军事要塞,其周围云集了大约二十万大军!
虽然二十万大军数目庞大,令人不寒而栗,但到底乌桓也不可能都是骑兵的。
这些年燕国要大力发展骑兵,除了他们自己在内部进行培养之外,肯定也是要染指其他势力的。
因此,乌桓的马匹大多供应给了燕国,其在塞北的骑兵力量自然而然地也就大打折扣了。
这使得现在的乌桓空有二十万大军,实际上却只有两万骑兵可用,剩下的几乎都是战斗力羸弱的步兵了。
否则高欢大军北伐,区区十万步骑要想战胜二十万乌桓军谈何容易?乌桓人又如何会畏惧对方?从而向燕国求援呢?
总之,现在赵云统帅的骑兵已经深入塞北,距离乌桓军所在的柳城已经越来越近了。
由于强敌来袭,又因为骑兵不足,所以乌桓人这边只能进行被动防御。
不过在赵云这边,由于进军速度实在太快了,因此后面高欢的步兵根本就跟不上。
这使得赵云的骑兵已经远远脱离了后方的步兵,几乎成了孤军深入,因此乌桓军也并非全无胜算。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实话,此时的双方主帅——赵云和蹋顿都在等待着彼此援军的到来。
毕竟只要彼茨援军到了,那么胜算自然更大,反之就总感觉缺零什么。
不过好在,此时对于赵云来,在后方就是己方的步兵,因此后路还是有的。
对于乌桓人来,他们却是极为被动的,毕竟他们的使命就是为燕国守住塞北。
若非如此,蹋顿完全可以选择主动出击,且胜算极大。
然而现在的乌桓人毕竟骑兵少,甚至还没有齐军的骑兵多,因此主动出击的动机还是不充足的。
对于后方的高欢来,此时情况万分危机,他十分担忧前方赵云骑兵的安危。
别看高欢军有着三万骑兵,实际上高欢的骑兵就只有这么多,一旦完犊子也就没了。
对于燕国来,他们的援军已经在路上了,可实际燕国此次出兵的目的并不单纯。
言归正传,最终赵云率领的骑兵还是抵达了柳城附近,这使得乌桓人不得不选择一战!
大战一触即发,此时的赵云却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主要问题是战还是等!
若战,此时乌桓军仓促出城,被动防守。
若与之决战,赵云的胜算很大,可大战又哪有必胜的?
若等,那自然是等高欢的步兵到来后再选择决战了,可到时候燕国的援军恐怕也来了。
怎么办呢?
关键时刻,赵云还是拿出了作为主帅该有的魄力,他决定立马与乌桓人进行决战!
“将士们,我等孤军深入,主公的大军远在后方数百里之外。咱们可以选择等待,但咱们携带的粮草并不足以坚持这么久,因此本将决定在今日与乌桓开战!”赵云道。
“将军,我军远道而来,人困马乏。反观乌桓人以逸待劳,且人数乃是我军的数倍,若战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