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抉择

    “陛下,这般做法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只是燕王殿下的封地,距离长安的距离也不近,灾民们如何到达那里?靠着两条腿,怕是未到半路,本就缺粮导致身体匮乏的灾民,就会有很多人倒在路上。”

    “且途中灾民到达朔方消耗的粮食,想必比赈灾的需要的粮食更多,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有些得不偿失?”

    在下方的群臣看完燕王李恪向李世民,上奏的折子后。

    曾经的宰相萧瑀,便出列拱手,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萧瑀的话才说完,一旁的刘政会也若有所思的开口道。

    “正如宋国公所言,且不说路途中粮食的供应问题,其安全保障怕是也难以周全。灾民队伍庞大,行动缓慢,若遇流寇劫匪,仅凭他们自身恐难以确保安全。”

    “再者,长途跋涉中难免会有人生病受伤,医疗救治能否及时跟上也是个大问题。”

    “陛下,微臣觉得,燕王李恪见到,关中再次遇灾,心生怜悯,难得一片赤诚之心。只是此事仍需慎重考量,寻找更为稳妥之法。”刘政会忧心忡忡地说道。

    “哈哈哈哈哈......”

    听完萧瑀和刘政会的发言,坐在上方的李世民,突然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这让下方的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李世民为何而笑。

    倒是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几人,神情自若,闭目养神的模样。

    似乎在看到那份奏折乃是燕王李恪所写之后,对于这些浮于表面的问题,你们能够想到,陛下何许人也?又怎么不知?

    既然在太子殿下以及魏王殿下赈灾失误之后,灾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未能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之前。

    陛下将燕王李恪的奏折拿了出来,那么就说明,陛下必然是看中了燕王李恪这个办法的某个可取之处。

    要不然,陛下断不会在这种时刻将此奏折示于众人。

    再者,燕王李恪是何人。

    年纪轻轻就一举替大唐,将贞观元年的旱灾、蝗灾带来的危机化解于无形之人。

    不说他在商业上的成就,光是他的果敢与睿智,众人都是有目共睹。

    当然,此次面对新的灾情,他人在千里之外,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上奏此折。

    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又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种警示后人的话。

    以燕王李恪的脑子,自然不可能主动将这种棘手的事,揽在身上,只能是看中了那些灾民。

    毕竟,在朔方北地,地广人稀,正需大量人力开垦荒地、建设城池。

    若能将这些灾民妥善安置于此,不仅能解关中灾情之急,还能为朔方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燕王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大胆上奏此策。

    而陛下想必对他的提议也是非常的重视。

    只不过,既然陛下没有直接同意,而是拿出此奏折,那就说明他心中也尚有疑虑。

    不知道是否同意,这才想让大家共同商讨,权衡利弊。

    毕竟此事关系重大,不可轻易决断。

    一方面,灾民的安置问题迫在眉睫,若能妥善将他们转移至朔方,确有可能为朔方的发展带来新契机。

    但另一方面,人口在任何朝代,任何地区都是至关重要的资源。如此大规模的灾民迁移,风险着实不小。若途中出现意外,不仅无法解决灾情,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混乱。

    果不其然,李世民看着众人各异的神情,笑声渐止,说道。

    “众卿不必疑惑。朕笑,并非是对当前困境不以为然,而是欣慰于燕王之赤诚与诸位爱卿之思虑周全。”

    李世民微微停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

    “但若诸位爱卿皆是担心,灾民前往朔方涿郡的话,以及途中消耗的粮食的话,大可以将心放回肚子。”

    “嗯?”

    听到李世民的话,一直闭目养神或低头沉思的长孙无忌、杜如晦以及房玄龄等人纷纷抬起头来,面露疑惑之色。

    先前发言的萧瑀更是率先拱手问道:“陛下此言何意?臣等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李世民微微一笑,说道:“灾民前往朔方和涿郡,全部由燕王李恪手下的商船负责,并且,只要从朝廷同意灾民愿意前往他的封地那一刻,他们的吃喝拉撒全都由燕王李恪负责。并且......\&

    说到这,李世民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了一丝耐人寻味的表情。

    足足半响之后才开口说道:“并且,只要有五个人愿意前往燕王只封地,他就向征讨大军提供半石粮食。”

    此话一出,堂下一片哗然,众臣皆面露震惊之色。
新书推荐: 怪物出没 花开时节,哥在天涯 九灵圣女谁?吾乃乾陵一霸王! 女仆团太强,还要我这魔王干什么 皇子:我有神机营很奇怪吗? 鸿钧老祖传 七零,炮灰记忆觉醒后 顾教授重生后的农村日常 征战八年龙王回归 我乃诸天大反派,镇压万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