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王常见刘秀都如此了,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毕竟,人刘秀都愿意带少量人员突围,把本部兵力留在昆阳,他们也不好再说什么。
要从新朝大军当中突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外面毕竟有十万大军,稍不注意,便是死无全尸的地步。
在决定好搬救兵的事情以后,刘秀立刻前去准备。
刘秀挑选了一批好马,同时,选了一批人,和自己一起突围出城,前去求援。
而安逸,也幸运的被刘秀挑选成为了今晚突围人员之一。
安逸之前因为斩杀梁丘赐,被刘演嘉奖为了百将,并被刘演派到了刘秀麾下当差。
所以此次,突围而出,像安逸这样战力不弱的存在,便成为了刘秀选择的首选。
不过,安逸认为,他会成为突围人员之一,应该是战神空间的安排。
在入夜以后,刘秀便和宗佻、李轶、安逸等十四骑,从昆阳南门而出。
此时,王莽大军虽然已经抵达昆阳,但是,尚没有完全完成对昆阳的包围。
所以,刘秀的突围行动,进行的并不算艰难。
刘秀赶在王莽大军完成合围之前,从包围圈的缝隙之间,突围了出来。
突围期间并没有发生什么战斗。
刘秀和安逸他们,迅速突破了王莽大军的包围圈,然后向定陵,郾城前进。
而对于刘秀这队骑兵的突围,王莽大军的统帅王邑,并没有在意。
一支十几人的骑兵部队,有什么好在意的,要知道,王邑此时麾下有十万大军。
十几名骑兵,哪怕是项羽复生,冠军侯在世,王邑也不怕。
看着远处那座小小的昆阳城,王邑已经在想,自己的十万大军,花多少时间,便可以攻下这里。
首先,要明确一点,昆阳之战的王莽大军,实际上并没有四十多万那么多。
关于王莽大军四十多万这个说法,是《汉书》当中提出的,而其他关于昆阳之战,王莽大军数量描述,和《汉书》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说,《资治通鉴》虽然也提到了王莽大军,“定会者四十三万人,号百万。”
但是,《资治通鉴》当中的重点,却和《后汉书》观点一致,“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
这两部的记录,都说王莽大军大约在十万左右。
而其他记录,像《东观汉纪》中的说法是“二公兵已五六万到”。
《论衡》中的说法是“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三万人战于昆阳”。
从四十多万,到三万,这其中的差距实在过于巨大。
那么,那么多观点,那个可靠呢?
《汉书》的观点首先排除。
四十多万军队,根本是不可能的。
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时间上来不及。
刘玄是二月份称的皇帝,刘秀,王凤他们是三月份占领的昆阳,消息传到王莽那里,王莽调集军队,大军赶到昆阳是五月份。
也就是说,王莽集结大军,发兵昆阳的时间间隔,大约只有两个半月。
四十多万军队想要集结,需要三个步骤。
一,民夫征调需要时间。
大军作战,粮食补给是关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永远的保障。
二,调集粮草辎重需要时间。
此次作战地点是南阳地区,在之前,王莽方面的主要精力,是对付赤眉军和其他起义军,对于南阳方面的准备不足。
所以,想要保证南阳方面的作战,大军需要的粮食物资,需要重新调动准备。
三,军队从各地集结再赶到洛阳,再去武库拿上兵器同样需要时间。
汉代的军队集结方式,一般是这样的,各郡县抽调人员,然后不携带武器盔甲,先抵达聚集地,比如像长安,洛阳,然后在哪里的武库装备上武器盔甲,最后前往作战地点。
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军队集结速度比较快。
而两个半月,王莽实际可以征调的兵力是有限的。
要知道,宋神宗五路伐西夏,三个月也才调动了三十多万人。
王莽要在两个半月的时间,调动比宋神宗更多的兵力,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而且,宋神宗调动的兵力,很多本来便是驻守在边境防御西夏的。
而且,不要忽视一个问题,此时,天下大乱,河北,山东这些地方,基本上到处都是起义军。
王莽根本无法从这些地区,调动大量的兵力,不往这些地方投入兵力就不错了。
而且,战乱势必导致这些地方和长安的联系中断,就算这些地方可以抽调兵力,能不能赶到洛阳集结,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王莽实际可以调动的人员,主要来自于长安,洛阳所在的关中地区。
因为靠近首都长安,关中地区算是目前王莽麾下为数不多还可以保证兵力,物资调动的地区。
但是,关中地区的情况也不好,就在去年,关中地区涌入过数十万灾民,史载“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