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兄弟小聚逛黑市

    八月十五中秋节,月饼渣渣送嘴边;一条猪肉一瓶酒,四亲八眷统送遍。

    在那个岁月里,生活稍好了些,无论是城里的街巷,还是乡下的泥路,每逢佳节,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而言,去丈母娘家是重头戏,不过那时,送月饼的并不多,常见的标配礼物是一挂猪肉,或是两包白糖加上一瓶白酒。

    哪像如今的中秋,家家户户房门紧闭,好似一道道冰冷的屏障。

    即便是住在同一栋楼的邻里,也只是各自过活,彼此间仿若陌生人,毫无往来。

    亲戚们呢,大多在饭店里吃上一顿饭,权当是过节应景,之后便各自散去。

    到了晚上,小孩子也被禁锢在家中,要么在堆积如山的作业里苦熬,要么在家长威严的目光下,无奈地练琴、练字、画画。

    大人们则人手一部手机,沉浸在那一方小小的屏幕世界里。

    老人们若是不会玩手机,就只能孤寂地守在电视机旁,在央妈的三台或者八台节目中消磨时光。

    回溯到六七十年代,那时还不怎么称中秋节,更多的是叫八月十五。

    在农村,物资匮乏得如同干涸的河床。大人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尤其是过年和八月十五。

    过年能吃到肉,而中秋节能吃到月饼,在那个年代,月饼绝对是奢侈品,宛如皇冠上的明珠般珍贵。

    只有县城的食品厂才有资格生产月饼。中秋节前夕,食品厂将月饼分配到各个公社供销社,然后再辗转分到每个大队代销点。

    人们纷纷涌向代销点抢购,好多人家吃不起月饼,就只能去买点面粉回来,给孩子们做面饼吃。

    没吃上月饼的孩子们,能尝到一口面饼,那快乐也如同过年一般,算是过了节。

    张卫东、彪子和小金子蹲在场办大门口的围墙下。

    那个时候,火车延误是家常便饭,秀才他老爹去齐市了,得两天后才能赶回来,所以大伙约好了在场办宿舍集合。

    张卫东的目光在这个“蓝、绿、灰”交织的世界里游移,看着那些进出林场的女孩们。

    她们留着质朴的铁姑娘发型,没有化妆品的修饰,哪怕是一瓶雪花膏,在那时也是难得的奢侈品。

    然而,这些女孩们脸上都洋溢着甜美的笑容,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建设家园的工作中,宛如春天里盛开的花朵,充满生机。

    大多数女孩穿着劳动布做的工衣,偶尔有一两个身着女士军装的女孩从身边轻盈走过。

    就像下凡的仙女,瞬间成为许多男孩子心目中遥不可及的公主。

    “东子,别瞅了,小心保卫科的把你当盲流子抓了。”彪子用胳膊肘怼了怼身旁的好兄弟。

    “不是,你俩干仗咋不叫我,你看我削不削他们就完了。”

    小金子在一旁挥舞着树枝,狠狠地朝着地上划拉,刚才听闻他们在回民区打架,心中满是忿忿不平。

    “我俩被几十人围着,根本跑不出来啊,你放心,下次一定喊你。

    你俩瞅瞅,还是国营单位好啊,人手一小包月饼,领导干部还有桃罐头呢。”彪子满脸羡慕地看着人群。

    张卫东清楚地记得以前的中秋节,父母总会早早地去买一个团圆月饼,悄悄装在纸袋里带回家。

    怕孩子们偷吃,还会锁到炕柜里。

    张卫东三姐弟可机灵着呢,趁着母亲不在,就像小老鼠似的到处东翻西找,趴在柜子上,使劲闻着那从柜子缝里钻出来的诱人香味。

    每年的中秋夜,母亲把月饼拿出来,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

    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月饼的滋味,会把月饼切成三角小块。

    爹娘看着孩子们馋得不行,就把自己的那份给了孩子,自己只吃油纸里残留的渣渣。

    那时,能吃到月饼的快乐简直无法形容,孩子们就像小猴子似的高兴得跳脚。

    张卫东还记得有一次,他实在舍不得吃,就用纸把月饼包好,打算每天吃一口。

    结果,还没等到第二天,就被张卫国偷吃了,气得他大哭了好几天,那哭声能把屋顶都掀翻。

    “走啊,搁这瞅啥呢,你们几个看上哪个姑娘告我,哥给你们连线!”秀才笑眯眯地从人群中走出来,来到哥仨跟前。

    嚯!只见秀才戴着小眼镜,扎口的劳动布裤子显得利落,假领子外头套着列宁夹克。

    这一身打扮,在人群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绝对是现场最亮眼的崽。

    “你小子这是发了啊?这身行头完了借我使使。”彪子一脸兴奋地说道!

    “哈哈哈,必须得,等哥们结婚了,这套送你都成!走呗,宿舍集合,明天哥们就回县城了。”秀才拍拍胸脯。

    “前面带路!”张卫东起了个样板
新书推荐: 反派,说好了退婚怎么全要贴贴 重生之带着系统的修仙生活 任自然 都市寻宝记 皇贵妃假死后,皇上要退位 逆尘天尊 天地洪炉之九度空间 蜀山双英传之宝儿 理性天才,你说我是疯批? 主神,你家小崽子又在发疯了